|
|
|
|
|
[GP進修班] F1澳洲站:金剛不壞之身 |
|
|
|
兩個重要的元素成為設計師研發F1新賽車的重要關鍵:速度與安全性。引擎、空氣力學、輪胎會直接影響到速度,而單體結構則是能讓車手在受到嚴重撞擊下平安脫困。這個由碳纖維蜂窩組織所構成的單體結構實際上是可以承受極大的撞擊力道,它也擔負著保護車手生命的重責大任。
這項頂尖賽車運動的安全標準,在近幾年來有非常驚人的進展。單體結構是由傳奇設計師、同時也是前Lotus F1車隊老闆Colin Chapman所發明的,他在1962年的Lotus 25賽車上使用鉚釘打造的輕金屬外殼來代替傳統的鋼管車架。在毫無極限可言的安全尺度上,我們可以說現今的F1安全性已經達到了無法突破的領域了。
| | | | 就算前後都已經撞得稀爛,F1單體結構依然完好如初。 |
| 如Williams車隊複合材料專家Brian O’Rourke所說:「當今的F1賽車所使用的單體結構比起以往簡直安全太多了,但在這方面的研究與開發持續在進行,因為顧及車手的安全絕對是最優先的考量。」在F1,自從McLaren車隊在1984年引進碳纖維安全車殼後,單體結構就成為車手的整體安全配套中最重要的構成要素。
不管最高的安全標準是否達成,F1的管理組織FIA從未停止在提昇安全性方面的努力。自從1985年開始,單體結構的撞擊測試與負重就早已是各F1車隊每年都必須執行的。從1997年開始,車尾耐撞測試、側邊撞擊測試、防滾架測試都是車隊每年賽季前必須得通過的。直到目前,FIA對於F1賽車的安全標準尚不滿意,因此撞擊測試的通過標準又提高了一些,在2006年開始,車尾在高速衝撞下的撞擊測試,其距離已經從原本的每秒12公尺增加到15公尺,這等於車尾潰縮結構得承受的撞擊力道再增加了56%,從這一點可以看出FIA對於車手安全的要求有多麼嚴苛了。
| | | 單體結構就是在這個超級大尺寸的壓力鍋裡加壓成形的。 |
| 單體結構是由碳纖維複合組織所構成的,這比鐵製品還堅硬2倍,但卻比鐵製品輕5倍。它們是由12層比人類毛髮還薄5倍的碳纖維編織物,中間插入蜂窩組織狀的鋁合金所組合而成的,這可以讓單體結構堅硬無比。之後,整個外殼得在巨大的壓力鍋裡加熱加壓,經過了大約2個半小時,外殼變的很硬了,但烘烤的過程得在重複執行兩次以上。
最後,單體結構堅硬的能夠讓車手在極劇烈的撞擊之下依然能安然無事,就如同Giancarlo Fisichella在1997年於英國Silverstone所發生的意外一樣:賽後從他的行車記錄器分析數據後得知他的Jordan賽車從227km/h減速到完全靜止只花了0.72秒,在數學上這與從200公尺的高度墜下所花的時間相同,即使如此,這位義大利車手只有膝蓋受到了小擦傷而已,而他得感謝單體結構救了他。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