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F1專欄] DTM「養老賽事」是誤解 |
|
記者/Hunter Hsu |
本文已被閱讀33,300次 |
|
|
由於本賽季表現糟糕,年薪高達2500萬美元的Ralf Schumacher成了目前F1 賽場上性價比最低的車手,他目前效力的Toyota車隊遲遲未與完成他續約動作,別的車隊提到他也是紛紛搖頭,這位32歲的德國車手下個賽季留在F1賽場上的希望越來越渺茫。不過柳暗花明又一村,據傳Ralf已經得到了來自德國DTM房車賽的橄欖枝:Audi車隊出價3400萬美元邀請Ralf加盟。雖然所謂「價值3400萬的合約」並未得到證實(也不符合過去Audi車輛競技部門的經營哲學),不過DTM官方組織ITR主席 Hans-Werner Aufrecht和Audi車隊經理wolfgang ullrich都公開表示了對小Schumacher的欣賞和歡迎,後者的經紀人Hans Mahr也不否認Ralf轉戰DTM的可能。
| | Ralf Schumacher下季續留F1的可能性逐漸降低。 |
|
為什麼從F1退役或被淘汰的車手可以在DTM賽事延續賽車生涯?難道DTM真如一般車迷所認為、是「Jean Alesi、H-H Frentzen與Mika Hakkinen從F1退休後的養老賽事」?既然DTM系列賽在過去20多年建立起「全球房車賽事龍頭老大」的地位,也贏得「裝上房車外殼的F1賽車」的稱號,它必然有許多值得F1借鏡之處。
DTM德國房車賽始於1984年、中間曾一度與ITC世界房車賽合併,但是在1996年卻因為科技太過複雜、而導致參賽費用直線上升而迫使OPEL與Alfa Romeo車廠決定退出系列賽。2000年在Mercedes車廠的鼎力支持下,DTM有機會死灰復燃。主辦單位ITR決定記取慘痛教訓,絕不讓1996年的悲劇再度重演!DTM成功的秘密在哪里?其實和FIA主席Max Mosley堅持的重點大同小異:為了降低參賽成本,賽車上的主要零件 (如引擎、變速箱、輪胎、煞車系統甚至空力套件) 都採用統一規格與單一供應商;變速箱只能使用Helwand及X-Trac的產品;輪胎供應商僅有Dunlop一家;甚至尾翼的規格都由大會統一制訂;每位車手整季只能使用3具引擎 (不能更換零件) ;車輛空力造型在每年初送交驗車就無法再更改。
如此一來、參賽與研發費用自然大幅降低。雖然Opel車廠的退出對DTM主辦單位來說不啻是一個顯著的打擊,但是在Mercedes與Audi兩大高級車廠的支持下,最近兩季的DTM賽事也可算是有聲有色、並持續嘗試海外市場(東歐與英國)對這項比賽的興趣。
| | Mika Hakkinen本季在DTM雖有兩座分站冠軍入袋、但其他分站成績乏善可陳,目前在車手積分榜也僅名列第6名。 |
|
ITR知道DTM參賽車手不像F1車手一樣是媒體焦點(但也有越來越多的F1老將如Alesi、 Frentzen與Hakkinen回鍋),所以透過其他方式吸引車迷購票入場:包括請偶像歌手參加演出、與其他基礎方程式系列賽事如VW Polo杯、歐洲F3系列賽、德國Formula BMW系列賽等一起舉行。不像F1分站比賽的嚇人票價,ITR堅持DTM分站比賽的票價必須保持合理、以鼓勵支持者購票入場。最後在吸引贊助商方面,從2003年開始DTM鼓勵參賽廠商以4門、銷售量最受歡迎的車種參賽,此舉可幫助車廠推廣主力產品。另外ITR除了爭取到電視實況轉播外,也積極爭取在中國等新興市場曝光。
回到正題,F1退休車手轉戰DTM究竟有沒有機會重演過去美好時光?這個問題引起了不少爭議。Mika Hakkinen本季在DTM雖有兩座分站冠軍入袋、但其他分站成績乏善可陳,目前在車手積分榜也僅名列第6名。有趣的是,包括兩屆F1世界冠軍Hakkinen在內的知名F1車手在DTM賽事中的成績普普通通,反倒是一些原來在F1籍籍無名的車手到DTM後卻大放異彩,其中的典型人物就是曾在1990賽季奪得DTM年度總冠軍的Hans-Joachim Stuck和四度問鼎年度總冠軍的Bernd Schneider。另一個例子是剛被Spyker車隊解雇的Christijan Albers,這位曾經拿下DTM年度第2與第3名的荷蘭車手僅留下出賽46場、最佳分站成績第5名、總積分4分的難看成績。這樣看來倘若Ralf Schumacher如果轉戰DTM,他名利雙收的可能性或許也不小。
| | 除了哥倫比亞籍的前McLaren車手Juan Pablo Montoya之外,轉戰NASCAR的歐洲F1車手幾乎沒有。 |
|
其實除了德國DTM房車賽之外,美洲大陸的NASCAR北美房車賽同樣被視為高水準的房車賽事。但是除了哥倫比亞籍的前McLaren車手Juan Pablo Montoya之外,轉戰NASCAR的歐洲F1車手幾乎沒有(Jacques Villeneuve玩票性質的嘗試不算的話)。語言和賽道環境的熟悉度固然不容忽視,但NASCAR和F1的巨大差別是更為重要的原因:NASCAR除了少數類似F1賽道的Road Course場地外,多數比賽在環形賽道舉行,42輛賽車之間的距離往往非常接近甚至並駕齊驅。面積較小的環形賽場雖然能讓現場觀眾對比賽情況一目了然(F1現場觀眾要想全盤瞭解賽況仍需借助大螢幕),但車手和觀眾都更易感到枯燥無聊。此外由於搶奪終點線的緣故,NASCAR有著更多的撞車和刺激,安全性也相對較低,這一點讓多數F1車手感到很難適應。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