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Red Bull推出2006年升級版Energy Station |
|
|
|
以往,F1圍場裡的餐車、或是稱為來賓接待中心的車隊Motor Home,都是由兩至三輛拖車貨櫃配上帆布棚而搭建起來的;近年由於F1生態改變,好面子的廠隊則是乾脆在圍場內搭起大型建築物,像是McLaren車隊的Communications Centre(交流中心)就是把Motor Home的設計概念發展到了極致象徵。不過,自從2005年Red Bull車隊進軍F1後,他們的Energy Station(能量站)著實把McLaren的Communications Centre給比了下去;直到今年,Red Bull旗下已有兩支F1參賽隊伍,因此這間來自奧地利的機能飲料集團更是把原本規模就頗龐大的Energy Station擴建,讓Red Bull與STR車隊的工作人員或是來賓能同時使用。
| | | | Red Bull Energy Station是F1圍場裡最大的移動式建築。 |
| 2006年的Energy Station依然是由Kitz Exklusiv這間奧地利公司負責建造。31公尺寬、14公尺縱深、6公尺高,擁有與2005年Energy Station相同的彎曲圓弧型頂棚。或許我們沒有問過太空人能否從外太空看見這座大型的Energy Station,但經過初步的估算,這當然不能與從外太空就能看見的大陸萬里長城相提並論;不過長城的用途是抵御外敵的侵略,而事實上Energy Station的作用恰好相反,它不像其它車隊的Motor Home是秉持著閒人勿進的政策,尺寸加大的Energy Station反倒是希望能有越多的賓客前來感受Red Bull的熱情與能量。
2006年版Energy Station的設計工作從2005年12月開始,實際著手建造則是在一個月之後,組裝地點就在離Red Bull集團總部不遠的Fuschl進行。整個製造過程大約得花上一個月的時間,使用了30%至40%舊版Energy Station的建材,裡面的設備早在去年就經過了整季的測試,內部設施基本上與去年的相同,搭建小組能把舊有設備裝配在新型Energy Station內,非得有一套明確的邏輯規劃與組織概念不可。
| | | 結合了建築藝術與內部時尚調性,連Toyota車隊工作人員都不免想到Red Bull Energy Station裡面來一探究竟。 |
| 全部門的規範。如果你想問Energy Station在F1圍場裡得花多久時間來搭建,答案是在聖馬利諾站它花了5天才組裝完成,但Red Bull則是希望在往後的賽事裡至少要在4天內搞定Energy Station。目前,這座超大型的Energy Station得使用24輛大型貨卡來運送、40位裝配人員來組裝,而運送組裝Energy Station最大的挑戰則是遇上了接連兩個星期都有比賽的日子,就是得在歐洲站一結束後就馬上拆卸裝箱,貨卡司機們得日夜輪流、中途不休息地把Energy Station運往西班牙站,這個流程得在往後幾次接連性賽事中上演。
在Energy Station裡,大部分的活動都是在一樓進行,像是廚房與餐廳。目前,由於內部空間變大,因此提供STR或是Red Bull供作人員用餐的時間可以作很彈性的調配,有時兩隊人員可以同時進餐、或許他們得把用餐時機錯開,因為這得依據他們在賽場上有無發生衝突,如果兩方情緒針鋒相對時,那還是別把他們湊在一起吧。
| | | | 「樹屋」?「猴園」?不論你用什麼字眼來形容它,總之車隊工程師們都是在這個隱密的空中密室內制定比賽策略。 |
| 去年,Red Bull車手在比賽時跑了多少公里,那Red Bull侍者們就在Energy Station的兩層樓面裡上上下下走了相同里程的冤枉路。為了挽救他們的雙腿,新的Energy Station引以為傲的設備就是增添了升降機,能將餐點直接從廚房送上二樓的用餐區。在Energy Station的一樓同時提供了幾間辦公室給兩隊的領隊、傳媒部門與行銷人員使用,這個區域在早上是嚴禁探訪的。那車隊的工程師在哪呢?如果你在圍場內看到了Red Bull或是STR的貨櫃車,那他們就藏身於該處:在兩個貨櫃車之間搭起的「樹屋」裡,攸關比賽勝敗的策略制定場所是須要點神祕感,稱這裡為「猴園」或許比較貼切吧。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