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二度體驗雙座方程式賽車貼地快感 |
|
|
|
為了讓新款PP2跑車胎的發表會能跟速度和性能更接近,Michelin這次特別從珠海ART車隊商借了一部雙座位的Formula Renault 2000賽車來台灣,讓媒體來體驗一下側向G力與貼地飛奔的快感。其實4年前就去法國參加過Michelin所舉辦的Driving Experience活動,除了可以試駕Porsche GT2與Martini F3,參加者最後還可以選擇是要試駕F1或是試乘雙座F1。不知為何,當年我並未挑選幾乎所有參加者都選擇的F1試駕,最後反倒是坐進了雙座F1的後艙,讓專業的賽車手載著我遨遊一圈。
| | 當賽車拉高到傾斜角最頂點時,前方襲來的亂流會讓頭部不受控制地左右亂晃。 |
|
之前就是有了這個經驗,因此當我這次參加雙座Formula Renault 2000試乘時,反倒被同行奚落:「都坐過最頂級的F1賽車了,還跑來試乘這種低階的Formula Renault幹嘛。」這話是沒錯,但如果我告訴你當年Michelin Driving Experience的狀況是如何,你就會同意我這次還非得試乘一下Formula Renault 2000賽車不可。
| | | | 雖然4年前試乘過雙座位F1賽車,但由於賽道特性與條件不足,讓我對方程式賽車在高速衝刺下的速度感不夠深刻。 |
| 記得4年前的活動是在法國的Dijon賽車場所舉辦,雖然這曾經是一條F1 GP級賽道(1974至1984年間有零星舉辦過F1法國站賽事),但以現今F1的性能水準來看,這條總長3.866公里賽道的基礎建設早就不敷使用了,這表示就算是搭載較小馬力的V8引擎雙座位F1賽車,在這裡跑得都有點施展不開。F1雙座賽車的試乘每人只有一圈(嚴格說起來並不到一圈)的機會,從Pit出發經過幾個彎道後就直接回到Pit,整個過程裡根本沒有跑大直線路段,也就是說完全沒有體驗到F1賽車的直線加速感,反倒只是感受到了F1賽車過彎時側向G值的拉扯力道(Dijon是條結合許多低速彎的賽道)。
就因為4年前沒有感受到F1賽車的直線加速感,而這次Formula Renault 2000賽車的試乘又是在擁有橢圓環型跑道的彰化ARTC車測中心,就算兩者之間的馬力相差至少500匹以上,但我相信Formula Renault 2000賽車在ARTC依然可以跑出240km/h左右的時速。雙座Formula Renault的後艙比雙座F1的後艙還要狹小,但180公分高的身軀還試可以塞得進去,只是塞進座艙時得有些技巧(看看F1車手怎麼上車的,照著做就保證你也塞得進去)。此次負責載媒體試乘的車手是Alex Andre,這位18歲的法國小子是現役Formula Renault Asia車手。當我坐定位後,他掛上一檔踩足油門揚長而去,還沒到大直線底他已經換到六檔了,為了讓我們感受到方程式賽車的貼地性與下壓力,他還特別把車開上了跑道傾斜角的最頂端。此時感受到從前方襲來亂流,讓我的頭被氣流帶著左右亂晃,但看看前方的Alex Andre,他的頭部完全沒晃動,從此可以看出頸部支撐力對一位職業方程式賽車手來說有多麼的重要。
| | | Formula Renault賽車的後艙非常狹窄,上車需要一點技巧。 |
| 在過了第一個橢圓彎後又來到大直線,由於此時檔位已經用盡,引擎轉速也一直保持在峰值許久,為了保護引擎壽命所以特別在這段大直線的中段用錐筒設置了先右後左的減速彎,讓引擎可以稍加喘息一下。雖然引擎可以短暫休息,但車手與乘客可是沒辦法放鬆,全身的肌肉可是得繃得更緊,這個減速彎又讓我感受到了縱向與側向G值的拉扯力道:在將要進彎前,Alex Andre收油、跟趾、降四個檔位,這三個動作一氣呵成,然後以不帶油門的方式右滑進彎,然後馬上左打方向盤全油門出彎。隨後又來到第二個橢圓彎,此時車速應該已經直逼240km/h左右,出彎之後回到維修站下車,整個過程雖不過3分鐘,但我的身軀有如跑了一場F1比賽般地疲累、但心中卻又是莫名地亢奮。
沒多久後就感覺到脖子有點酸酸的,同行媒體多有同感,在回家的路上酸疼加劇,但我情願再痛個十倍,也想要求多跑兩圈。我是否應該建議台灣Renault往後也辦個類似的活動,讓一般的車迷也有機會來體驗一下什麼叫做方程式賽車。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