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各車隊發表全新的賽車,2017年賽季已然接近。然而,從2017年賽車的設計,可以清楚看出來與過去數年有所不同,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在於技術規則的大幅變動,使得新賽車呈現百花齊花的多元變化。前一次技術規則的變動,是在2014年賽季,導入了全新的V6油電混合動力系統,不但改變了比賽的內容,也開啟了Mercedes AMG的3連霸王朝。而著重於空氣力學改良的2017年技術規則,是否將會對於F1賽事帶來大幅的變動?這正是所有車迷所引領期待的。
史上首次以提升速度為目標的技術規則變動
歷次的技術規則變動都是在原有的技術規則之下,各車隊將工程能力發揮到極限,讓車輛的性能提升到危險的境界,F1不得不改變技術規則,以壓抑賽車的速度,提升安全。
然而,隨著F1全球票房與收視人口的下滑,F1主辦單位為了吸引觀眾的回流、增加比賽的精彩,2017年的技術規則是首次以提升賽車速度為目標所設計的規範。隨著輪胎與空氣力學表現的提升,雖然極速表現有可能受到影響,但各車隊都預期單圈時間可以縮短3秒至5秒,對於賽事的精彩程度提升自不在話下。
| | 2017年啟用的技術規則,是首次以提升速度為目標所設計的規則。 |
|
輪胎:加寬6公分至8公分,抓地力操控性增加,每圈可以減少2秒
2017年的技術規則第1個部份在輪胎。新F1的前輪,從2016年的245mm增加至305mm,增寬了6公分之多。後輪則是從325mm增加至405mm,增加了8公分之多,輪胎直徑也因此增加了。輪圈在FIA的要求下維持13吋的設計。
輪胎供應商表示,加大的輪胎,讓車輛的接觸面積更大,讓各種路面下的操控表現更為一致,抓地力與操控性都有所提升。加大的輪胎與加大的輪距,讓2017年的新賽車預計可以因此而在彎道中提高速度,讓每圈縮短2秒的時間。
| | 2017年賽車所使用的輪胎全面加寬,預計能為單圈貢獻2秒。 |
|
車體:車體加寬、輪距加大
過去十數年,F1為了降低賽車的速度,不斷將車體與空氣力學套件的寬度縮減,以期減低空氣力學效果,降低車速,而2017年終於反轉向上。
2017年賽車的最大寬度自原本的1,800mm增加至2,000mm,因此雖然輪胎加寬,左右輪距仍有增加,讓車輛的重心更低,過彎時的速度可以更快。而車體的寬度亦自1,400mm增加至1,600mm,有具於機械系統的設計以及空氣力學系統的設計。
| | 2017年的賽車全面加寬。輪胎端面間距加寬至2,000mm,而車體底盤的寬度也增加至1,600mm。 |
|
空力套件:鼻翼尾翼整流器同步加寬,增加下壓力。
而前鼻翼的寬度亦自1,650mm增加至1,800mm。後尾翼的寬度同樣自750mm大幅增加至950mm,唯其尾翼上緣的高度,自原有的950mm,降低至800mm。此外,前鼻翼亦強制規定為箭矢型的設計。
車尾下方的整流器,出口的高度自125mm增加至175mm,寬度亦自1,000mm微增至1,050mm,並可以向前延伸超過後輪軸的位置,讓地面效應可以更顯著,使得車輛能夠獲得更多的抓地力。
因應尾翼降低,鯊魚鰭板再現2017年賽車
眾所周知,尾翼在F1賽車的空氣力學效果中扮演極重要的角色。然而2017年技術規則要求尾翼的最大高度降低,將使得其受到前方懸吊系統、進氣口、車體等部份所產生紊流的影響加劇,影響性能表現。因此眾多車隊再次導入2008年賽季開始出現的鯊魚鰭板設計,利用巨大的鰭板調整車體前方的氣流,讓尾翼的效果達到最好。
| | 降低的尾翼易受到前方紊流的干擾,因此鯊魚鰭板再次回到2017年的賽車之中。發表的車隊中只有Mercedes AMG車隊沒有採用。 |
|
動力系統:沿用2016年規範,加入Hamilton條款
在動力系統的設計部份,仍舊維持1.6升渦輪增壓引擎搭配油電混合動力系統的設計,並沒有特殊的改變。然而為了防止2016年Hamilton在同一站多次更換系統組件, 2017年的規則改成同一站若更換多個組件,僅有最後1個組件可以在後續比賽使用而不受罰,以避免車手與車隊累積備品、規避處罰的狀況。
全新技術規則仍在探索,百花齊放令人期待
全新技術規則在2017年賽季正式採用,各車隊對於技術規則的解讀與自己長處的運用,讓各車隊所發表的新車各有不同。而在季前測試時,各車隊更掌握時間進行各種不同版本設計的測試,Ferrari車隊率先發表的水平小翼以及鯊魚鰭板,亦出現在Mercedes AMG的測試賽車中,顯然各車隊仍在摸索技術規則的極限。在局勢混沌之下,相信也將能帶來精彩的2017年賽季。
| | 不論是Ferrari的水平小翼概念,或是原本發表時不存在的鯊魚鰭板,在Mercedes AMG的測試車輛上都有出現,顯見各車隊仍在盡全力進行測試,想要找出最適合的設定。 |
|
| | 以空力見長的Red Bull亦進行大量空氣力學的測試量,以期找到最佳設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