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
(多關鍵字搜尋時,請以半形「,」隔開)



日起
日止
(年份請以西元輸入)


11/8/2024
[F1回顧]巴西站:Verstappen雨地驚人發揮,17位奪冠,年度冠軍地位回穩
11/8/2024
[F1]墨西哥站:Ferrari連續奪冠,Verstappen加罰20秒,Norris積分大幅追近
11/6/2024
[F1]美國站:Ferrari回神拿下冠亞軍,Verstappen衝刺賽奪冠拉大分差
10/11/2024
[F1回顧]新加坡站:Norris桿位奪冠,Ricciardo告別作搶走最快單圈讓年度冠軍更為膠著
9/19/2024
[F1回顧]亞塞拜然站:倒數2圈Sainz撞掉Perez,McLaren站上車隊榜領先位置
9/9/2024
[F1回顧]義大利站: 1停策略成功,Ferrari車手Leclerc拿下冠軍
8/30/2024
[F1回顧]荷蘭站:起跑失誤瑕不掩瑜,Norris大獲全勝
8/22/2024
[F1回顧]比利時站:Russell重量不足痛失冠軍,Hamilton遞補取得生涯第105勝與第201次頒獎臺
7/26/2024
[FE]電動方程式英國倫敦站,保時捷車手Pascal Wehrlein勇奪世界總冠軍
7/26/2024
[F1回顧]匈牙利站:McLaren拿下冠亞軍,Hamilton第200次站上頒獎臺
9/28/2005
一探McLaren MP4-20賽車的前潰縮區
記者/Ibiza 本文已被閱讀29,409
F1賽車的車頭是首先與空氣相接觸的組件,不過在發生碰撞時,車鼻當然也是首當其衝,處於吸收撞擊力道的最前端。這個車身上主要的結構有四項關鍵功用:有效導正氣流,固定前鼻翼,在緊要關頭能加快更換前翼的速度,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在撞車時能保護車手的安全。


F1賽車車鼻由碳纖微製造,內部注入樹脂,片狀結構,如此吸收撞擊力道的效果最佳。在製造的過程中,一片片碳纖微材料分層交叉擺放,以保證其強度與減緩撞擊力。「這種複合材質結構的美麗之處就在於你可以將碳纖微逐層放置在所需的位置,以達到吸收撞擊力的最佳效果。」McLaren車隊資深工程師Matthew Jeffreys解釋道。FIA規定了車鼻必須有吸收撞擊力的功能,如今每個車鼻都必須通過兩項測試,一是靜態負載測試,二是衝撞測試。這也就是說,將車頭裝在主車架上,將假人放在駕駛艙裡,由電動軌道快速帶動測試體衝向牆壁。如果要通過測試,車鼻必須能吸收所有能量,同時主車架與假人不能有致命損傷。

車鼻都必須通過FIA的撞擊測試後才可以上場使用。
「人們總是說,測試時所採用的大約50km/h的車速比F1賽車的實際速度要慢很多。」Matthew Jeffreys表示:「但是在測試時,賽車是要撞向一面不會移動的牆;而在賽道上,輪胎牆或護欄本身就能夠吸收一部分力道,因此並非所有撞擊力道都是由車鼻來吸收。」一旦受到撞擊,碳纖微將會化為一片塵土。「一般來說,撞擊過程中掉落的組件越小,吸收力道的效果越好。」而車鼻的另一項艱巨任務就是支持前翼總成,前鼻翼總成是由兩片小翼固定在鼻翼上。「由於2005年車身規則的變化,前鼻翼的擺設位置必須向上拉高。事實上這對鼻翼的結構並沒有什麼影響,不過為了滿足空氣動力學的要求,我們對鼻翼的形狀做了一定調整。」

哪怕是最輕微的碰撞也會損壞前鼻翼,因此車鼻的另一個作用就是在進站時可以快速更換。車隊設計了四個可快速拆解的固定裝置,如此一來,前鼻翼總成就可以很快從車身上拆下,不到五秒鐘又可換上一個新的組件。每場比賽,McLaren車隊都會帶上七組鼻翼,每輛車兩組鼻翼,還有幾組是用來備用的。車隊在每個賽季一共要製造二十五個鼻翼。每項新設計都必須通過撞擊試驗,改良版本只能在賽季中段導入,前提是新版本能比舊版本得到更有效率的空力性能。

2005/07/27 兼顧轉向與多功能儀器的F1方向盤
2005/11/08 Adrian Newey跳槽至Red Bull車隊
2005/12/14 Vodafone西瓜偎大邊 拋棄紅軍投奔銀箭
2007/10/18 [F1專欄] F1賽道為何不採用軟柵欄?